郑王府位于北京大木仓胡同,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府邸。济尔哈朗亦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,是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“叔王”封号的人。
王府坐北朝南,占地广阔,建筑雄伟,自东向西分为三个部分,东部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,中部为院落住宅,西部为花园。这个王府一共居住过十七位亲王,最后一位亲王曾将其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,后来又做过中国大学校址。
现在王府只有东部的建筑还有存留,包含了街门、正门、正殿、5间东配楼、三间西配楼和5间正寝,依稀看出其昔日的恢宏与气派。现在东部为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场所;而昔日的花园“惠园”原址上建成了中学。
郑亲王府[1]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。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,顺治九年(1652)加封叔郑亲王,是清初著名的"八大铁帽子王"之一。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。今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址,为北郑亲王府京市重点保护文物。当年的郑亲王府全部面积为八十余亩,房屋900余间,为清代四大王府之一。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。是清初著名的"八大铁帽子王"之一。该府建于清顺治年间,因战功卓著,力求巍峨而超了王府规制。建筑布局分为东、中、西三路,花园居西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因第七代郑亲王被斥革,乾隆皇帝命济尔哈朗之弟费扬武裔孙德济承袭。德济对于郑王府的贡献,在于着力园林建设,致使"惠园"成为北京所有王府花园之冠。
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,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,均有定制,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。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,又擅用铜狮、龟、鹤,于顺治四年(1647)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。郑亲王府也只是基高逾制,擅用了不该用的物品;而其大殿、东西配楼、后殿、后罩楼等均不足规定的标准,如同郡王府标准;后重建时,后罩楼才增建2间,达到了标准。府邸建成后,历代袭王有所修缮或扩建,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的扩建。园名"惠园",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。郑亲王府
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及肃顺等同为"顾命八大臣","辛酉政变"后被赐自尽籍没家产,同治十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庆至,复为郑亲王府。民国后,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,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为校址。郑王府坐北朝南,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,东部前躯突出,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;中、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数武,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。现存建筑,只东部残留,有街门,面阔3间;正门面阔5间,前出踏步之间,浮雕丹陛犹存;正殿面阔5间,台阶间亦存丹陛;并存东配楼面阔5间,西配楼只剩靠北面阔3间;最后为正寝,面阔5间。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,今尚延用。原有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,西部花园现另建二龙路中学。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址,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。
1900年拍摄的《帝京旧影》中,有该图片,拍摄者是喜仁龙,一共11张。喜仁龙用的是中国早期的威妥玛式拼音,郑的威妥玛式拼音是"ch eng",不熟悉王府又不知道威妥玛式拼音的人想当然的拼车"cheng=成"也是很好理解的。其实成亲王即今天后海的醇亲王北府,银安殿与图片中根本不一样,许多书籍都以讹传讹,特此声明。